台灣師範大學副教授張民杰

前言

班級管理的意義在於對影響班級運作的人、事、物等各項因素進行有效的管理,通過班級的運作達成既有的教育目的。班主任(導師)應 該透過建立班級結構和人際關係來做有效管理,在建立班級結構方面,包括建立班級規則、學生座位安排、家庭作業指導、班級幹部選任、召開班會等;在建立人際 關係方面,包括班主任、學生和家長,親師生三方關係,以及在人際互動過程中,學生容易出現說髒話、作弊、偷竊等不當行為及同儕壓力等,都對班級管理構成重 要影響。作者希望透過教室的實地觀察和蒐集到的真實案例,為大家介紹班主任如何做好班級管理。

一、學生最希望老師準時下課

有學者寫了一篇文章,名為:「老師準時上下課,學生才會更快樂」,因為他談到只要有機會和學生閒聊或跟學生座談,學生通常最希望老師做什麼?答案是:「希望老師準時下課」。

為何老師不準時上下課呢?原因很多,筆者因為有機會進入中小學教室觀察,發現還有文化的因素在裡面。筆者進入教室後為了不干擾學生上課,通常會坐在最後排的學生位置上,而觀察師生言行之餘,也會看看教室佈置、班級設備等等。有次觀察,忙著記下教室裡發生的事情後,猛然一抬頭,發現一個時鐘掛在黑板上面。這時筆者突然有個疑問浮現腦海,咦!鐘不是應該掛在筆者背後佈告欄頂上給老師看,掌握下課時間嗎?為何會掛在黑板上頭給學生看呢?哦!難道是學生看了掛鐘,提醒老師下課時間到了嗎?還是老師通常戴手錶,學生則不一定,因此前面掛個時鐘,讓學生知道上課了。

這些原因都有可能,然而筆者卻看到了一個現象,當老師上課很起勁、滔滔不絕地講解授課內容時,通常不會太在意快下課了沒,只有當下課鐘聲響起,老師才回過神來做一些下課的動作,例如指定作業、交待預習範圍、提醒考試時間等,然後才下課。這些總結活動做完之後,時間大概已溜走五分鐘了,老師才真正下課。

筆者進一步好奇的是,那麼老師們何時進入教室呢?我把眼光看到整個學校,發現這所國中老師們大多是當上課鐘響時才從辦公室走出來,進入任課班級教室大多已經 晚五分鐘了,尤其是科任班級。或許因為晚進教室五分鐘,才會晚下課五分鐘,這種時間掌握的現象,普遍存在各校,形成校園「習焉不察」的常態,有些老師不知不覺成為「上下課都不準時」,最不受學生歡迎的老師。

 

二、緩衝的文化現象

為什麼會這樣呢?筆者認為這是文化現象,姑且稱此為「緩衝」。這種時間上的緩衝也出現在很多方面,例如:遲到,如果規定8:00以後遲到,那麼請問 8:01算不算呢?如果不算,那麼8:06呢?有位校長告訴筆者,所謂遲到是交通糾察隊進校門後才到學校的學生,這就是一種緩衝了。

不止在學校,校外時間緩衝的現象更多,最誇張的是喜宴用餐時間,明明喜帖上寫的是下午六時三十分(準時入席),但準時入席是對賓客的請求,絕對不可能準時開動的,往往已經七時三十分了,賓客望穿秋水,仍只見貴賓滔滔致詞,不見佳餚桌上來,而這現象早已司空見慣。還有研討會的開閉幕、電影入場與放映、搭飛機check in與登機、報稅的截止和開罰等,都有時間上的緩衝。另外還有空間上的緩衝:設置拒馬、城牆、護城河、萬里長城、路口淨空等;處理事情的緩衝,例如:立法從嚴執法從寬、切割、設定停損點、官小的先下台等等。

 

三、緩衝的好處與壞處

緩衝的出現,有它的好處,菜根譚言:「事有急之不白者,寬之或自明,毋躁急以速其忿;人有操之不從者,縱之或自化,毋操切以益其頑」。所謂:「事緩則圓」,如此做事有彈性,對人也是一種尊重。

但也有它的壞處。首先,因為「說的是一套」(明明打鐘了),「做的又是一套」(老師未進教室上課或下課),明示規則(explicit rule)和默示規則(implicit rule)不一致,學生很快就會知道規定是規定,實際上又是一回事,對老師不再「聽其言而信其行」,而是「聽其言而觀其行」,增添師生之間的不信任。筆者曾經問過學生,上課鐘響老師還未進到教室,要多久才會開始懷疑老師這節課會不會來?答案是5分鐘、10分鐘、甚至有些大學生說20分鐘,可見學生都知道這種現象的存在,難怪有些年級較高的學生,下了課會儘量玩,上課鐘響才去上廁所、合作社買東西,爭取多一點下課時間,堪稱了解緩衝文化的「老鳥」。

再者,學生會想要測試老師的底線,如上述規定8:00到校,8:06緩衝不算遲到,那麼8:10呢?8:11分呢?學生會用他的行為去測試老師的底線,誘發不當行為的產生。

第三,為了因應緩衝,所以明明校規規定8:00到校即可,老師怕學生自己做緩衝,拖到8:10才到,因此提早十分鐘到7:50後算遲到,那麼7:55到校做何處理呢?按班規算遲到卻跟校規不一致,把事情複雜化、引發困擾。而工作期限為了緩衝,層層提早,也限制了可運用的時間,例如:教育主管單位規定30日交作業抽查,學校怕有班級延誤,就規定25日交;班主任怕學生延誤就規定20日交,結果真正可以寫作業的時間大大縮水。

 

四、班主任面對緩衝文化的班級管理藝術

班主任面對這種緩衝文化,如何獲得緩衝的好處,又可避免緩衝的壞處呢?以下是筆者提供的一些注意事項:

(一)說到就要做到

班主任制定班規後,自己也要以身作則,避免說一套、做一套。規定學生手不要插口袋,說是怕學生跌倒,老師卻自己手插口袋;規定校園內不能抽煙,說是為學生健康著想,老師自己卻抽,這些都得不到學生的信服。

古時候有「殺彘教子」的故事,提到;「曾參的妻子向兒子說,如果不要吵著要跟去市場,等她回來就殺豬給他吃。妻子回到家看到曾參在殺豬,大吃一驚,說是唬唬孩子的,別當真。然而曾參以為不應該欺騙孩子,因而殺豬用以教子」。班主任如果也能效法曾參以身作則,不但取得學生信任,同時也可教導孩子言行一致。

(二)做不到的不要說

班主任說話或訂規則時,要把後果先想好,做不到的就不要說或不要這樣規定。例如部分同學作業遲交嚴重,班主任很生氣,想以嚴刑重罰要求,規定不寫作業,處罰該項作業寫五百遍。有位學生不把班主任的話放在心上或可能存心要反抗班主任,就是不寫作業。隔天班主任檢查作業時發現了,要不要罰寫五百遍呢?不罰或減少次數,班主任的威信大打折扣,如果罰了,學生一時寫不完、或是根本不寫,一狀告到校方或教育單位,班主任也理虧,反而讓自己騎虎難下,不可不慎。

(三)沒有緩衝要先說

由於傳統文化和現行社會情境有許多可以緩衝的地方,因此學生也許以為許多課業和行為也可以如此,上課晚一點到、作業晚一點交,應該沒關係,初次犯錯,也應該被原諒,長久下來,甚至還理所當然。如果嚴格執行,學生會認為班主任老頑固、不知變化、不通人情、錯在班主任,不在自己。要避免這些情況發生,班主任有必要把話說在前頭,作業一定是何日何時前交齊,原因是如此才來得及交成績給校方,遲交的後果也說清楚,如此方能免除學生原先以為可以緩衝的認知。

(四)話不要說死、事不要做絕

    緩衝雖然有上述的壞處,但它也有彈性和尊重的好處。班主任在執行班規時,精準的講究每個細節,不但非常辛苦,對班主任工作、學生班級生活,也不見得全然有幫助,話說死了,就沒有轉圜的餘地,事做絕了,狗急也會跳牆。不過基本上班主任還是要以身作則,遵守學校上下課的鐘聲,準時上下課,才能使訂出來的明示規則 和實際運作的默示規則相一致,班級才能有效地管理與運作。這中間如何拿捏,得靠班主任實務經驗累積的管理藝術了。

 

資料提供者:應數所 黃馨緻

資料來源 : 教師月刊(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) 

中正大學師資培育中心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班級經營 的頭像
    班級經營

    班級經營

    班級經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